轉載自《人民網》報道:全國三分之一的顯示控製儀表,來自閩北山區這家企業News
轉載自《人民網》報道:全國三分之一的顯示控製儀表,來自閩北山區這家企業
更新時間:2023-12-28 點擊次數:1134次

民營經濟成為(wei) 福建經濟的特色所在、活力所在、優(you) 勢所在。當前,福建全省上下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,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,推動福建從(cong) 民營經濟大省向民營經濟強省跨越突破。
在此進程中,各個(ge) 產(chan) 業(ye) 領域的發揮著重要作用。為(wei) 此,人民日報客戶端福建頻道、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“福建高質量發展賽道上的”係列融媒體(ti) 報道,通過記者下沉一線“探訪”,充分挖掘福建九市一區高質量發展中的民營經濟榜樣力量。今天推出南平篇。
由福州出發,驅車兩個半小時,便可到達南平順昌縣。順昌森林覆蓋率高達80.34%,是全國杉木之鄉。你能想象得到嗎?在這樣千山疊翠的深山中,竟藏著一個顯示控製儀表領域的“小巨人”。“我們不搞多元化經營,一心一意做儀表。”見到記者的虹潤精密儀器公司董事長林善平,開門見山說道。虹潤精密儀器公司,國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全國約三分之一的顯示控製儀表來自這裏。企業每年為中國生產裝備國產化提供70多萬台高性能智能儀表,在航空航天、石油石化、軍工、核電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。作為全國八千多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之一,虹潤的發展曆程同樣呈現出專業化、精細化、特色化、創新型四大特點。林善平領著記者走進虹潤展示廳,種類繁多的產品令人應接不暇。“我們的產品包含betway必威、數顯表與溫控器、溫度變送器、過程校驗儀、隔離器與安全柵、環境監測儀表、水質監測儀等十係列上千個品種。”

一款平板大小的記錄儀,功能可不小。“它可以采集工業現場的數據,並且記錄、運算、控製、分析數據,還能通訊……”林善平介紹的這款數據采集控製工作站產品,涉及3項由企業主持起草的國家標準,目前在國內是的。技術出身的林善平堅信,企業要發展,一定要走科技創新之路。儀表是機器的大腦,過去許多儀表依靠進口,不僅價格昂貴,而且關乎國家重大裝備信息安全。2006年,創業11年後,林善平深刻認識到“要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”的重要性,於是痛定思痛,對企業進行變革。“瞄準水平,加大資金投入,用好研發人才,不斷推出創新產品。”2016年,林善平開始產品芯片替代工作。目前,虹潤所有產品基本實現芯片國產化。“2020年到2022年期間,我們產銷仍然能年均逆勢增長20%。”林善平語氣中透著幾分自豪。憑借持續創新能力,虹潤技術在顯示控製儀表領域已達水平,並打破了歐美日的技術與價格壟斷。截至目前,由虹潤主持或參與製定的國家標準達70項,數量居,近期所製定的一項國家標準被工信部列為2023年度智能製造標準應用試點項目。該公司技術副總監陳誌揚,24年前入職虹潤,一路從應用工程師成長為技術負責人。“我們很重視科技創新,不論是研發還是生產人員,誰有發明創造就獎勵誰。目前我們有500多項國家,數量在南平。”為招攬高精尖人才,虹潤先後在北京、上海、南京創建研發中心,設在順昌的虹潤院士工作站成為福建示範院士專家工作站,為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創新源動力。通過前置研發、市場人員,後置生產團隊,虹潤實現了既掌握市場科技前沿,又穩定生產團隊的雙贏目的。林善平告訴記者,虹潤坐穩顯示控製儀表領域“頭牌”位置,還有一項創新舉措——“三化融合”,即標準化、信息化、自動化融合。機器人在車間來回穿梭,流水線崗每人一台電腦,上麵清晰展示每道工序流程的作業指導書,以及崗位工作量、完成情況評分……

“我們製訂了上萬份作業指導書,每道工序要怎麽做?做到什麽程度?通過作業指導書一目了然。”虹潤生產副總肖誌明說,10年前企業生產一線員工有126人,年產量為10萬台;10年後人數隻增加了十幾個,年產量卻增加了7倍。實行“三化融合”10多年以來,一人可以輕鬆勝任3個以上崗位,生產效率大幅提高。“讓管理標準化、標準流程化、流程信息化、信息數據化,是‘三化融合’的最終目標。”肖誌明說,這項舉措釋放的紅利,正在影響企業的方方麵麵。“我現在外出一個月以上,也不擔心公司事務,通過手機ERP係統就能看到各環節各方麵情況。”林善平笑稱。在“未來產業”照進現實的當下,智能製造已然成為推動產業體係優化、製造模式變革的關鍵力量,而作為智能製造的基礎,儀器儀表所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。“市場對智能化儀表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,我們將不斷深化自主創新,提高產品的科技附加值,來滿足不同領域的應用需求,以自身技術發展來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。”林善平表示。
轉載自人民網